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地震三年来的一点感想
作者:一枝清荷  文章来源:一枝清荷的QQ空间  点击数1837  更新时间:2011/6/13 18:03:06  文章录入:mzd8341  责任编辑:mzd8341

 

地震三年来的一点感想

 

 

一枝清荷

 

 

我想对你们所说的这些话,是我这三年来对灾难的一点认识,我想用它来鞭策并教会自己,同时希望能够与你们共勉。

 

我在被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照醒的时候,发现自己平安无事,想着那些再也无法见到阳光的人们,我的心里又无限伤悲。是的,活着,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这三年来,我不敢想,一想到地震中所呈现的各种,我都要难受一下。想到自己亲眼所见的那些冰冷的尸体与撕心裂肺地哭喊,那些伤心欲绝的母亲以及悲观绝望的眼神,那些面目全非的房屋还有救援的人们,还有那些面对灾难还没有反应过来的北川中学的孩子们时——我想,这个时候,谁还会去计较生命中那些无聊的事情?谁还会把胜败看得那么在意?生命,在这个时候才显得如此可贵以及敬畏。

 

这场灾难的来临,其实是在提醒人类,死亡是一种异乎寻常的现实,一种每一分钟都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实验。这个现实不是生活在纸上、电影镜头里,而是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它每时每刻都决定着我们每天发生的不可胜数的很多事实。这是一个非凡的现实,在这个现实中的一切人,商人、政客、知识分子、农民、战士或者那些心术不正的人,都必须尽量地求助于想象,因为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贫穷,而是来自生命的不可把握与无法预测,最沉重的不是震裂的地面,不是倒塌的房子,也不是那些在灾难中死去的躯体——而是他们临终前的叹息,那是人类听不到而灵魂才能发出的声音。

 

我一直多么祈盼,面对灾难,我们希望冥冥之中有一双慧眼,注视到我们的苦难;有一副坚强的臂膀,帮助我们跨越沼泽。就如同汶川地震中,北川沉没了,在地球上。而人性却浮出水面,成为灾难时期那些苦难人们心中的航标,并指出了一条路,我们还要沿着这条路,继续向前走。

 

这三年来,又发生很多事情,当我再一次从视频里看国忌的那个场面,依然热泪盈眶。当人们在默哀后眼含热泪喊着中国加油!四川加油!”“汶川加油!的时候,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我认为,这是一种勇气和自我复原能力。在8级地震面前,无论是被救者,或是救援者,在经历这些残酷的场景后,都需要时间愈合伤口。国忌,是在一个恰当的时间,给个发泄的出口,给个祭奠的理由,给个复原的空间。然而,人们也肯定知道,在国忌开始后,那些逝去的人,那些鲜活的笑脸,那些亲情友情爱情,就不会再回来,而我们,需要接受这个现实:逝者已逝,生者仍须前行!这将会是一个漫长的复原时间,五年或十年或三十年,当树木重新绿了河川,当鸟语花香回归故土,当幸存者生命顽强,努力耕耘,休养生息,继续繁衍,当那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我们跨过了这道坎。

 

而此时此刻,三年过去了,我们能说什么呢?每当看到飞舞的五星红旗,看着红色的人群就象海洋,我就在想,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考验,不过如此。我们这个民族,总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表现出巨大的能量。即使是八级地震面前,我能看到的,是真正的不言放弃,不易倒下的中国人民。那个时候,我无时不刻地都在感动着,为这些大爱大义而深深感动,为缔造这个爱的奇迹的人民而感动,为这份难以想象的勇气而感动!这是对生者的怜悯,对逝者的悲哀,这是最温暖的目光去抚慰最痛切的灵魂,既然,最温暖的目光和最温馨的笑脸,可以抚慰一个个痛不欲生的灵魂,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呢?

 

是的!那个时候,我们就这么做了,与我身边的同学,与我可爱而可敬的导师。当我们在传递温情的时候,感受到的,是更大的温情以及鼓励。我不会忘记,地震发生的当天,我的导师在校园里到处找我们的情景。我更不会忘记,每天早晨,他都会怀里揣着三个鸡蛋,送到校园里我们的地铺上,说是师母在家里煮的早餐,要我和剑利、刘敏吃。我还不会忘记,当我和同学们决定要去灾区的时候, 导师每天好几个电话的问候平安。当我们把从灾区回来的照片,挂在民族大学校园里面的时候——我不会忘记,那些与我们一起流泪的的同学们!当我们再一次将盛载全校师生爱心的矿泉水、盐、奶粉,白糖等生活用品的赈灾车,再一次进入汉旺最深处,一件一件给那些灾民分发物质的时候:一位80岁的老头,手里捧着同学们给捐的牛奶和食物,居然举手高呼:“共产党万岁!”。。。。。。所谓道在平常日用中,人间那份话似平常的关怀,其实包含着多少大爱。

 

有段时间,没日没夜地看《士兵突击》,还没有哪一部片子,能让我这么入迷,因为那个许三多, 那句钢七连的口号,不抛弃、不放弃。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人的精神吧。因为我学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军旅文学也一直很关注,我就在想, 或许这将是一个转折点,当时我指的是军事小说题材方面的。然而,没想到,在地震天灾面前,人们提到最多的还是那六个字:不抛弃,不放弃。兰晓龙真是很行,他不但是深刻的作家,还是一个不错的预言家。他好象早就知道要有什么事情发生似的,编了这六个字,作为精神的航标。但是我想,兰晓龙在写《士兵突击》这部小说的时候,一定是没有想到,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此沉重的一关。

 

此时此刻,我还在想,三年来,我们还能做什么?过去的三年,是四川灾民生命中最漫长的三年,他们从面对死亡,到面对分离,再到面对重建,如今他们会不会又面对寒冷?而我们,是不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三年的时间又被一些什么事情给羁绊了呢?我们在客观上,是不是不自觉地忽略了这些仍然处于伤痛中的同胞?我们原来燃烧起来的激情,是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冷却?是不是就像鲁迅先生说过的那句话:“忘却的救主”正在来临?

 

我想说的是,三年后,我们还能够做什么?如果说地震发生时候,挽救生命是一场闪电战,那么,重新让灾区同胞回归到生命中最温暖的日子里,就是一场持久战。自然考验我们的爱心,而时间考验我们爱的耐力。三年前我们曾经满怀温情地喊出,我们都是汶川人。此刻,我们还愿意做一个知冷知热的汶川人吗?

 

苍生泣血才止咽,三年望川已入冬。是的,三年了。我们的眼光早已经习惯追随媒体的动向,但是在中国,又有多少需要关注的“汶川”、“北川”和“青川”?又有多少需要知寒问暖的“灾民”需要我们去关注?今日的“繁荣”背后,又有多少让老百姓感到不安全的事情正在发生?

 

面对这些,你可能要做好这种准备,我们一生都有可能与灾难为伴。其实人类的灾难并不可怕,最多是肉体的不存在,而人性的灾难才是真正的不幸,它可以腐蚀我们的思想,可以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以行尸走肉的方式存在。比如那些污龊的灵魂和变态的心灵,那些麻木的人群以及罪恶的行为,那些奸诈的商人以及腐败的政客等等。那么,无论是人类的灾难还是人性的灾难,我们能不能做到,在这些灾难面前,依然能够从容不迫?

 

 

(转载自一枝清荷的QQ空间)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