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堅辭開國大元帥軍銜 曾獨到點評十大元帥
1955年9月27日,金秋時節的北京,中南海懷仁堂,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陸海空三軍首次授銜儀式在這裡舉行。從元帥到將軍,從將軍到士兵,被授予軍銜,佩戴勛章,光榮與夢想,燦爛與輝煌,在這一瞬間綻放。
黃河出版社新近出版的《1955共和國將帥大授銜》,披露了授銜前后的來龍去脈。
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橫空出世
1955年2月8日,經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由國家主席毛澤東批准公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簡稱《軍官服役條例》),標志著經過5年時間醞釀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橫空出世。
同年9月23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決定:授予朱德等10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並由國家主席毛澤東發布命令授予。9月27日,中央軍委專門發出電報文稿,並通過國務院舉行的將官授銜典禮大會,公布授予粟裕等1038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軍官以將官軍銜的命令。其中包括大將10名、上將55名,中將175名,少將798名。
為什麼說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具有中國特色”?這是因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銜制,在縱向上既與中國近代歷史上實行的幾次軍銜制不同,在橫向上也與世界軍銜制中的“西方型”、“東方型”和“東亞型”等幾種類型有所區別,可謂獨樹一幟。
軍銜制的核心內容是軍銜等級的設置,各國軍銜制的區別首先就在於軍銜等級設置的不同。我軍的軍銜制與其他軍隊軍銜制的軍銜等級設置比較如下:
與舊中國的幾種軍銜類型相比,多設“元帥”這一等這一級,在將、校、尉官中多設“大將”、“大校”、“大尉”這一級,雖然在理論上少設“准尉”這一等這一級,但在實際中卻把“准尉”當作臨時軍銜來應用,兵則少設一級。
與世界其他幾種軍銜類型相比,盡管主要參照“東方型”的蘇聯軍銜制,但元帥比他們少設“軍兵種主帥”一級,校官比他們多設“大校”一級,軍士比他們少設“大士”一級。
總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是博採眾長、獨樹一幟的產物。我軍設置“大校”軍銜。考慮到師級干部較多,主要是解決師級干部軍銜等級。設置“大尉”軍銜,主要是解決副營級干部軍銜等級。臨時設置“准尉”這一級軍銜,主要是解決大量副排級干部軍銜等級。在解決這幾個級別干部軍銜等級的同時,我軍軍銜制的主要級別在外在形式上以“大、上、中、少”的順序排列,也顯得簡明易懂,層次分明,便於記憶。
既然是全軍首次授銜,而且又具中國特色,所以評銜的標准和條件掌握得就比較嚴格,按照《軍官服役條例》規定:
對創建全國人民武裝力量和領導全國人民武裝力量進行革命戰爭、立有卓越功勛的最高統帥,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
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勛的高級將領,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授予軍官軍銜,應以現任職務、政治品質、業務能力、在軍隊中服務的經歷和對革命事業的貢獻為依據。
9月23日和9月27日,通過正規的法定程序,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首次授予的1048名將帥正式誕生。
當時10名元帥排序依次是:朱德、 彭德懷、 林彪 、劉伯承 、賀龍、 陳毅、羅榮桓 、徐向前、 聶榮臻、 葉劍英。
10名大將排序依次是:粟裕 、徐海東 、黃克誠 、陳賡 、譚政 、蕭勁光、 張雲逸 、羅瑞卿 、王樹聲 、許光達。
毛澤東堅辭大元帥軍銜
1955年我軍首次實行的軍銜制,元帥軍銜為第一等,分為兩級,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是第一等第一級,為最高軍銜。所以,對授予大元帥軍銜人員的標准規定得非常嚴格。
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第二章第九條的規定:“對創建全國人民武裝力量和領導全國人民武裝力量進行革命戰爭,立有卓越功勛的最高統帥,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也就是說大元帥軍銜隻能授予一個人,那就是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毛澤東當時是中共中央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既是黨的領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全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而且,毛澤東是全國人民武裝力量的創建者,在領導全國武裝力量進行20余年的革命戰爭中,運籌帷幄,決勝千裡,雄才大略,居功至偉。所以,按照《軍官服役條例》規定的這個標准來衡量,隻有毛澤東一人能夠享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這項殊榮。這也是眾望所歸。
我軍醞釀軍銜制時,也借鑒了蘇聯的經驗。根據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1945年6月26日的命令:授予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國防人民委員斯大林以蘇聯最高軍銜——蘇聯大元帥,以表彰他在偉大衛國戰爭中領導全國武裝力量為蘇維埃祖國建樹的卓越功勛。
從1955年春天開始,彭德懷、羅榮桓就帶著總干部部擬制的名單和幾個方案,分別與中央軍委的各位委員交談,共同對每位將領的定銜磋商、定案。
在最初的授銜方案中,准備授予毛澤東大元帥軍銜。元帥初擬13人,除后來公布的10人外,還有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大將14人,除后來公布的10人外,還有李先念、譚震林、鄧子恢、張鼎丞。並為他們授勛。
但毛澤東堅辭不授大元帥軍銜,也不要勛章。人們向他講述斯大林被授予大元帥銜的情況,毛澤東說:“蘇聯有的,我們不一定非要照搬。”
為了讓毛澤東接受大元帥軍銜,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開會進行了討論,由最高立法機構議決此事。主持會議的委員長劉少奇,知道毛澤東不願授大元帥的態度,說他個人對此“不能作結論”。有位民主人士提出,“隻要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毛主席個人也不好不遵從決議”。但人們最終還是沒能說服毛澤東。
不久,總后勤部根據分工和最初擬定的授銜方案,組織軍需生產部門參照蘇聯軍隊禮服和軍裝的樣式,設計出了元帥、將、校、尉,乃至士兵的各種服裝,並制出樣裝送中央軍委審定,隨即又被送進了中南海,放置在菊香書屋東面的勤政殿內,讓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們審看。
那套最精美的大元帥禮服,是總后勤部指定其所屬天津軍需工廠的女工們,用純手工為毛澤東精心制作的。繡制出的大元帥肩章熠熠生輝,肩章由國徽圖案和元帥星徽組成。與元帥肩章不同的是,大元帥肩章上的元帥星徽由一圈鬆枝環繞,肩章上的兩個國徽是純金的。肩章面板上那一層金黃是鍍金的,用純銅絲拉出絲來再鍍金。帽徽、星徽、符號等等也都是用純銅,用金的地方鍍金,用銀的地方鍍銀,再描漆。胸前綴著金黃色的綬帶和流蘇,袖口和衣領繡有金黃色的邊飾,褲子的邊線處,綴有金黃色和鮮紅色的條紋,都用純金的絲線繡縫。
后來,彭德懷、羅榮桓率總干部部副部長宋任窮、賴傳珠,到中南海向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人匯報軍銜評定方案和授予勛章工作的進展情況,聽完匯報后毛澤東說:“你們搞評銜,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根據國際國內的經驗,我這個大元帥就不要了,讓我穿上大元帥的制服,多不舒服嘛!到群眾中去講話、活動也不方便。依我看呀,現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評軍銜好!”
毛澤東又轉身,詢問已經轉業到地方工作的劉少奇、周恩來:“你們的軍銜還要不要評啊?”他們倆擺擺手:“不要評了。”被列入大將名單的李先念、譚震林、鄧子恢、張鼎丞也紛紛表態:“不要評了,不要評了。”
在后來實施軍銜時,因毛澤東堅辭不授大元帥軍銜,“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成了我國歷史上的一個空銜。
由於以毛澤東為首的一批中央領導同志主動提出不授軍銜,使得評銜工作中的許多矛盾得以順利解決。
毛澤東對十大元帥曾經的獨到點評
十大元帥授銜時不但級別很高,他們在黨內和軍內的職務也很高。
在1945年6月的中共七大和1956年9月的中共八大上,十大元帥均當選為中央委員。
十大元帥授銜時在中央人民政府的職務朱德元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其余9位元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羅榮桓還兼任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
十大元帥授銜時均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副主席。
十大元帥授銜時在中央軍委的級別都是中央軍委委員以上。在歷史上,十大元帥誰最早入選軍委、誰入選軍委的次數最多、誰在軍委的職務最高,既是他們被評為元帥的基本依據之一,也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最早參與軍委工作的元帥是聶榮臻,1927年5月擔任中央軍事部參謀長。
入選軍委最早的元帥是聶榮臻、劉伯承、葉劍英,1930年3月入選中央軍委。
入選軍委次數最多的元帥是葉劍英,從1930年3月成立的中央軍委,直到授銜前的1954年9月再度成立的中央軍委,歷屆都入選,十元帥十大將中僅他一人。
入選軍委次數最少也是最晚的元帥是羅榮桓,1954年6月進入中央人民政府軍委並增補為軍委副主席,當年9月第一次入選中央軍委。
中央軍委中任職最高的元帥是朱德,1931年、1934年兩屆中革軍委主席。
本應該作為開國大元帥的毛澤東,對十位開國元帥的考語、點評,眼光非常獨到,贊譽也很特別:
稱朱德是“度量如大海,意志堅如鋼”。自從井岡山會師后,朱德就成為我軍偶像級的人物,各個時期擔任總司令,與毛澤東的配合相當默契。朱老總寬和忍讓、純朴謙遜、忠厚綿長,毛澤東對他贊譽有加。
稱彭德懷是“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彭老總性格剛烈,疾惡如仇,而且有些特立獨行,但打仗絕對是勇夫和猛將。在戰爭年代,毛澤東就是依仗彭德懷這樣的大將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稱林彪是“這個娃娃堪當大任”。朱毛在井岡山會師時,毛澤東看見一個娃娃樣的軍人在給部隊講話:“其實這個土匪,那個軍閥,隻要有槍,就有一塊天下。我們也有槍,也能坐天下!”毛澤東得知這個人是指揮部隊在敖山廟、耒陽城打了勝仗的林彪營長,於是感慨道:一般的營長也只是領兵打仗,沒什麼政治頭腦,而面前這個娃娃營長卻滿是“紅色割據”的道理,與自己的主張完全一樣,今后堪當大任。
稱劉伯承是“一條龍下凡”。紅軍長征途中,前有金沙江天險,后有數十萬追兵,許多人都擔心部隊過不了江。毛澤東則風趣地稱贊劉伯承是“一條龍下凡,肯定能讓我們渡過天險長江”,對劉伯承的才干深信不疑。
稱賀龍是“紅二方面軍的旗幟”。毛澤東在“三灣改編”時曾以賀龍“兩把菜刀起家鬧革命”的例子鼓勵起義軍。到陝北后又稱他是“紅二方面軍的旗幟”,可見對賀老總的器重。
稱陳毅“是個好同志”。“文革”中,一次紅衛兵批斗陳毅,陳毅先發制人,掏出紅寶書說,請翻到《毛主席語錄》第某某頁。毛主席教導我們說陳毅是個好同志。台下一片嘩然,都在翻寶書但沒有找到。在一旁的周總理作証說,確有此話。於是陳毅過關。1972年1月陳毅不幸逝世,極少參加黨內同志追悼會的毛澤東親自參加了陳毅的追悼會。這是毛澤東參加的最后一個追悼會。可見對昔日老戰友的尊重和懷念。
稱羅榮桓是“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羅榮桓是第一位逝世的元帥,毛澤東十分悲痛,並把悲痛化解成一首悼詩,以寄托對老部下的哀思。這既是對羅帥的高度評價,也是對廣大政工干部的肯定。
稱徐向前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你能回來就好,有雞就有蛋。”西路軍失敗后,徐向前隻身回到延安,毛澤東不但沒有責怪,而且親自接見,百般撫慰。毛澤東深知徐向前對黨的忠誠,他記得徐向前在紅軍最困難的關鍵時刻說的“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那句話。因此,毛澤東在徐向前最困難的時刻,說出了暖人肺腑的安撫和鼓舞的話,這也是對廣大紅四方面軍指戰員的安撫,表現了一個領袖人物的胸襟。
稱聶榮臻是“五台山,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聶榮臻就是新的魯智深。”抗戰期間,聶帥創建了晉察冀根據地,並使之發展、建設成為模范根據地。對此,毛澤東甚感欣慰。解放戰爭中后期,毛澤東一直在晉察冀根據地內,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所以對聶榮臻褒獎有加。
稱葉劍英是“呂端大事不糊涂”。毛澤東借北宋重臣呂端的美譽來評價葉帥。長征途中,紅一、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后,張國燾卻野心勃勃,想加害於毛澤東,幸虧葉劍英及時報信,毛澤東才得以脫險,在關鍵時刻挽救了紅軍。對葉帥睿智和才干,毛澤東十分欣賞。
本文摘自《1955共和國將帥大授銜》歐陽青 著 黃河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