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全国毛泽东思想学会(筹建)网 >> 社会纵横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最新推荐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更多内容
[图文]嫦娥二号发射进入待命加注发射阶段         ★★★
嫦娥二号发射进入待命加注发射阶段
作者:余建斌  … 文章来源:腾讯网 点击数:1597 更新时间:2010/9/29 16:53:35

 

嫦娥二号发射进入待命加注发射阶段

 

 

[导读]我国探月二期工程嫦娥二号任务一切准备就绪,已进入待命加注发射阶段。据有关方面介绍,嫦娥二号预计将在1017时发射。

 

  

912,承载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火箭完成测试后运抵发射工位。杜财摄

 

  

工作人员将长征三号丙火箭固定在发射塔内。杜财摄

 

  

固定在发射塔架上的长征三号丙火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提供

 

28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已被完全包裹在90多米高的发射塔架内,塔架内部正进行发射前的最后准备工作。截至记者发稿时,我国探月二期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各大系统一切准备就绪,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已进入待命加注发射阶段。

 

长三丙火箭承担发射任务

 

任务发射场区各项准备工作全部就绪

 

记者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现场看到,此次发射嫦娥二号卫星的发射塔架,是发射场的二号塔架。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副总工程师陈秉理介绍,二号塔架用于带助推器火箭的发射任务,由于此次发射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捆绑有两个助推器,因此“嫦娥二号”发射任务就由二号发射塔架承担。

 

据探月二期工程有关负责人介绍,嫦娥二号卫星是我国探月二期工程的技术先导星,主要目的是为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积累工程经验,并深入开展月球科学探测和研究。它原来是“嫦娥一号”任务的备份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技术改进。整个二期工程,是为“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测任务架桥铺路。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告诉记者,和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相比,嫦娥二号卫星将直接被发送至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对火箭的推力要求更大,也因此需要突破运载火箭直接将卫星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的发射技术。此次承担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全长54.84,捆绑有两个助推器,起飞重量345吨,以发射重量约为2480公斤的嫦娥二号卫星。

 

整个“嫦娥二号”任务由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共同完成,发射场是最吸引公众眼球的一个系统。

 

据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由测试发射、测量控制、通信、气象和技术勤务保障五大系统组成,主要完成发射试验组织指挥、火箭测试及加注、星箭测试技术勤务保障、火箭飞行主动段测量控制等任务。

 

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嫦娥二号”任务发射场区各项准备工作现已全部就绪。届时,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长征三号丙火箭将腾空而起,把嫦娥二号卫星直接送到地月转移轨道入口。

 

瞄准“零窗口”发射

 

准点发射可使卫星变轨效率更高,节省燃料

 

据专家介绍,探月卫星的发射日期选择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日月的运动规律、太阳对飞行过程中能源采集的影响,还有发射场的气候、火箭运载能力的限制和卫星能力的限制等,要综合这些因素来选择发射窗口。像发射嫦娥二号卫星的发射窗口,一年大概也就三到四次机会。

 

此次“嫦娥二号”任务,仍将瞄准“零窗口”发射,以提高嫦娥二号卫星在轨紧急处置能力、增加卫星深空探测内容。

 

“所谓的‘零窗口’,可以看成是在定好的发射时间正负一秒内发射出去。但一般来说,‘零窗口’其实也有一定时间宽度,要瞄准窗口前沿发射。这样的准点发射,送到轨道后卫星变轨时效率更高,更节省燃料,后续的工作也会更加顺利。”陈秉理介绍。

 

此前,嫦娥一号卫星由于实现了“零窗口”发射,节省了120公斤卫星燃料,使卫星寿命延长了4个多月,成功进行了任务扩展阶段的试验,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技术数据,最终还实施了主动撞月。

 

嫦娥二号卫星总设计师黄江川介绍,“零窗口”发射很难,需要几大系统协同,任何一个系统出问题都不能实现。“零窗口”发射分前沿和后沿,如果按窗口后沿发射的话,要比“零窗口”发射多用大概100公斤燃料。

 

“此次任务要求‘零窗口’发射,这就要求我们气象系统对发射窗口的雷电、降水、温度、风力风向和云量等气象要素进行精准、细致的预报,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担任此次任务首席预报员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高级工程师江晓华说,为确保“零窗口”气象保障及时准确,预报人员翻阅了近10万张历史天气图,开展了雷暴、降水、高空大风、逐时气温预报、连阴雨等多个专题研究,系统梳理影响西昌发射场的各类天气系统。

 

目前,发射场测发、测控、通信、气象、勤保五大系统密切协同,直指“零窗口”发射。

 

发射能力提升

 

7天内完成发射塔架发射后恢复和状态转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入新一轮高密度任务期,全年预计将执行8次卫星发射任务,这对发射场的组织指挥、人员配备、设备设施状态转换、后勤保障等工作都提出很高要求。

 

此前,95鑫诺六号卫星成功发射,912“嫦娥二号”任务火箭便转往发射阵地。

 

“能在短短7天时间内完成二号发射塔架发射后恢复和状态转换,在过去是从没有过的,这是发射能力提升的一种表现,同时也充分展现了科技人员良好的素质和过硬的作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站长李本琪说。

 

据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发射中心已先后完成发射场空调系统、常规加注系统、卫星测试厂房氮氧站、场区试验接待站等一系列设备设施改造项目,测控通信系统大量更新设备,气象系统引进了高性能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达2.5万亿次/秒,同普通计算机相比,进行一次预报的时间从一周缩短到了一个小时。(人民网-人民日报  余建斌)

 

链接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跻身世界十大航天发射场

 

1984年执行首次发射,截至“嫦娥二号”任务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将57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多项第一,是国内唯一能够发射低温燃料火箭、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月球探测卫星,对外开放最早、承揽外星发射次数最多、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现代化航天发射场。

 

组建40年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先后实现了从发射单一型号火箭到发射多种型号火箭、从单射向发射到多射向发射、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到发射多轨道航天器、从发射国内卫星到发射国际商业卫星、从每年3次发射任务到年发射能力达到10颗以上、从近控测试发射到远控组织指挥的六大跃升,能够执行多轨道、多射向、多类航天器发射任务,各项软硬件已与国际接轨,跃居世界十大航天发射场之列。

 

嫦娥二号拟在101日晚7发射

 

在发射时间上,目前有关方面的工作正在按照101日晚7这一时间作准备,没有特殊情况,嫦娥二号将在国庆日晚7时开始奔月旅程。

 

昨天下午,与发射嫦娥二号相关的卫星、火箭、发射、测控等各大系统进行了最后的合成演练,记者从有关人士处了解到,这次名为总检查的实战演习完全根据发射标准,唯独不同的是,此次演练是在未加注燃料的情况下进行,可称其“大考”前的一次“总复习”。

 

发射进入倒计时 现场关闭

 

昨日中午1时许,随着来自贵阳市老年摩托车俱乐部的5名六旬车手作为最后一批参观者走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大门即告关闭,到嫦娥二号发射次日再行开放。

 

记者昨日中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门外看到,大院内宽敞的林阴道上少有人迹,偶尔会有几辆挂着军牌的车辆进出,驻地泽远乡派出所的一辆警车在附近不间断巡逻。发射中心大门侧边的一条通村公路入口,昨日开始由军人把守,其间有一位当地老乡,驾驶一辆贴着通行证的面包车试图开进,但被查出车上载有多名持外地身份证的人而被拦住。

 

在发射中心门外的水果摊上,记者发现几位身穿天蓝色工装的青年人。他们身后的“航天一院”4个字,表明他们来自北京,是火箭测试队的工作人员,他们身挂的出入吊牌上,不仅贴着各自的近照,写着各自的姓名,而且还有出入证的编号。离发射中心约5公里的铁路线上,一辆写有“成都铁路局西昌工务段”字样的巡线车正在专用线上检修。住在铁路旁的一位老乡称,估计马上就会有“罐罐车”运输火箭燃料进场。

 

据介绍,在发射时间上,目前有关方面的工作正在按照101日晚7这一时间作准备,没有特殊情况,嫦娥二号将在国庆日晚7时开始奔月旅程。

 

发射场周边将疏散2000

 

“乡里的疏散方案将在今天晚上制订完成,全乡实际疏散人口将在2000人以上。”昨日下午,记者在冕宁县泽远乡政府采访时,该乡乡长许俊洪如是说。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场位于泽远乡境内,四周都是村庄,该乡的那基、八一、跃进、麻叶林、前进、东方等村每到卫星发射之际,都有村民需要从2.5公里范围内向外疏散,除前进、东方仅有几十名村民需疏散外,另4个村的疏散人口均超过300人,其中麻叶林村的疏散任务最重,达千余人。

 

据介绍,由于常年承担疏散任务,该项工作几乎成了泽远乡的日常事务。许俊洪告诉记者,自1984年发射东方红二号卫星起,这样的任务年年都有,少则一两次,多则上十次。

 

“疏散村”群众笑对疏散

 

冕宁县泽远乡的麻叶林村,是个有着1600多人的彝汉混居村,因为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近在咫尺,经常在卫星发射之前向外疏散,且人数逾千,所以得了个“疏散村”的雅称。

 

60岁的杨文波是麻叶林村的前任书记,他告诉记者,他家的院子恰好骑在2.5公里的界线上。每到发射前2小时,他总会要紧不慢地端张板凳走到离家几十米远的坝子上,与疏散到此的乡亲们摆起龙门阵,不知不觉间卫星便上了天。

 

22岁的万芳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告诉记者,她是5年前从本乡八一村嫁到麻叶林村,没想到的是,当姑娘时要疏散,当了媳妇也要疏散。而在58岁的彝族汉子罗伍打眼里,发射卫星和疏散就像吃饭一样,是件很平常的事,他扳起指头算了算说:“起码有50多次了。”他不无风趣地对记者说:“在铁路上和公路上走一下,停一下,看到卫星放上了天,就可以往回走了。”( 汉网-长江日报  万强)

 

 

(转载自腾讯网)

文章录入:mzd8341    责任编辑:mzd8341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中心概况 友情链接

    西·平定  站长:邵华 TEL:0353-6188456 QQ:596254574   邮箱:596254574@qq.com
    技术支持:平定博胜电子 晋ICP备09008532号

    晋公网安备 14032102000118号